一、飼養經驗再修正
長鰭玻璃魚(Gymnochanda filamentosa)小店在2017年8-10月進過一次,當時的飼養經驗並不好,剛進來即有折損,進食速度不快,混養時鰭條容易被打掉,獨自一缸後仍繼續折損,即使外表未出現異常。當時心裡下了個結論:這款魚似乎不適合台北水質,夏天溫度可能對牠們也高了些。兩年後再次進了這款魚,這次的飼養經驗似乎推翻之前的結論 XD
先說目前飼養狀況。30隻在下缸前期折損2隻,那也是唯二傷亡,目前進入第四週,狀況良好,而店中的水質、水溫跟兩年前殊無二致。彷彿七彩水晶旗前後期的變化,為什麼以前難養的魚現在卻變得好養?我沒有答案,猜測與運輸品質提升、盤商功力大增有關,再不……就像機器上放綠乖乖一樣,運氣吧。
二、分類與特徵
長鰭「玻璃魚」的稱呼加上透明身體容易讓人想到水館常見的玻璃貓(Kryptopterus bicirrhis),但牠們在分類學的關係其實很遠;大家比較熟悉且跟長鰭玻璃魚關係較近的是近年霸佔日月潭的玻璃魚(一說為印度玻璃魚Parambassis ranga,另一說為暹羅玻璃魚P. Siamensi),牠們同屬於雙邊魚科Ambassidae。再提一個跟台灣有關的,雙邊魚科中共計8個屬,裡面包含海水魚、汽水魚與淡水魚,總計48個物種,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內容,在台灣野外可以發現6種,皆為Ambassis屬,分佈於沿海(日月潭的例外,亦非野生族群)。
回到長鰭玻璃魚。沒有鱗片包覆的透明身軀正是屬名Gymnochanda的由來,gymno源自希臘語γυμνός,意思是「裸體的」。此屬別皆為淡水魚,目前包含五個魚種,長鰭玻璃魚是其中比較常出現在水族圈的(但也就一、兩年一次),另外四種分別是G.ploegi、G. limi,以及這幾年才被描述的G. verae與 G. flamea。
除了透明無鱗的魚身外,長鰭玻璃魚第二背鰭背、臀鰭誇張的延伸鰭條也讓人印象深刻,此特徵正好將Gymnochanda屬的五款魚劃分為兩類。長鰭玻璃魚、G.flamea、 G. limi公魚的第二背鰭的前四根鰭條皆大幅延伸,未以鰭膜相連;近年發現的維拉火焰與黑鰭火焰公魚背鰭鰭條延伸幅度不大,以鰭膜相連。
Gymnochanda這個屬別的背部曲線詭異,好像被咬掉一口般在第一背鰭位置忽然往下凹,甚至有客人看到牠們不平滑的背部以為是畸形駝背…但這幾款魚天生就長這樣。魚身長在3.2公分以內。
三、原生環境與飼養注意事項
根據Amazonas 2015 7/8月號,長鰭玻璃魚採集地(位於中蘇門答臘)水質僅pH4.7,這跟日本「低pH6.0-6.2將使魚隻體色白濁、食慾降低」的飼養經驗顯然相違。採集水域流速緩慢,水淺而呈深褐色,底部為泥及泥碳,換言之,長鰭玻璃魚的原生環境其實十分類似原鬥。另一位於西加里曼丹的採集地也是類似環境。同屬的G. verae採集地水質則為6.5,偏中性。店裡則用台北市水質除氯,未特別調整,大約7.2。
食性是飼養長鰭玻璃魚必須注意的一點,牠們不大接受人工餌料,活餌是成功飼養的必要條件。店內嘗試了四、五款飼料都沒有反應,無節、蠕蟲則輕易接受。
國外以群居魚形容牠們,可能因為店內沒用大缸飼養,感覺不出群游。同種間未觀察到追逐互打,感覺起來是十分平靜的魚種。平常在魚缸中層游動。鑑於公魚的拖長魚鰭誘惑力太高,混養魚種須慎選,莫讓牠們變成短鰭玻璃魚呀!
參考資料:
1.威基百科雙邊魚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9%82%8A%E9%AD%9A%E7%A7%91
2.日本水族介紹長鰭玻璃魚
https://blog.goo.ne.jp/greentetora/d/20080302?fbclid=IwAR2DD0_KspfMFIjjcyCtii1sfDcoczCQWa9uw2dmoEshRhpnAfBPHuMIOi4
3.reef2rainforest截錄自amazonas雜誌2015 7/8月號
https://www.reef2rainforest.com/2015/06/26/overview-gymnochanda-the-enigmatic-glassfishes/
4.奇獸飼育學談日月潭玻璃魚
http://magical-creatures.blogspot.com/2010/05/2010-05-08.html
5.SeriouslyFish https://www.seriouslyfish.com/species/gymnochanda-filamentosa/
6.台灣魚類資料庫介紹雙邊魚科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family.php?id=F330
7.Amazonas雜誌2012. 7/8月號、2015.7/8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