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解答了為何埃及神仙會掛上201*,以及描述了埃及神仙的採集手法,這一篇我們進一步解釋這些現象:為何國內進口的埃及多是小隻的?為什麼埃及剛進口時問題多多、很容易倒?為何貿易商在運輸魚隻時喜歡用低pH的水質?
先回到前一篇的「埃及」之名的探索。除種名altum的發音可能近埃及(?)、如埃及法老的黑白相間條紋外,網友另外提供埃及神仙稱「埃及」的可能原因,國外稱神仙魚為Angelfish,而angel發音與中文埃及有點類似,就BMW變成米將、Benz變成面魯一般的情節。前面提到埃及神仙的學名為Pterophyllum altum,altum拉丁文意思是深、高,可能用以形容埃及神仙的高聳的背鰭與臀鰭。另外古埃及的太陽神叫阿頓(aten),發音跟altum也有點像,難道是因為當年引進者就知道阿頓太陽神,所以用上這個音譯而變成埃及嗎?
扯遠了。回歸到埃及的採集與運輸,Ted Judy跟隨哥倫比亞野採團採集到埃及神仙之後一路跟著魚隻走,觀察魚隻的運送過程與處理方式,最後他歸納出一些進口國盤商可能的錯誤認知,而這些錯誤認知導致剛進口的埃及神仙傷亡慘重。
埃及神仙運送路線。圖片引用自:https://www.reef2rainforest.com/2015/12/14/altum-origins-shedding-light-on-the-supply-chain-of-wild-altum-angels/
●部落採集
埃及神仙並非被印地安人採集做為食物,採集單純為了水族商業交易,一隻埃及神仙對村落經濟的貢獻遠高於一顆熱帶水果或一包熱帶香料,對埃及神仙原生環境的保護因之開始重視。
埃及神仙原生環境,圖片引用自:https://www.reef2rainforest.com/2015/12/14/altum-origins-shedding-light-on-the-supply-chain-of-wild-altum-angels/
採集者缺乏能長期養活魚隻的設備。有些村落架設茅屋,裡面放一兩個大桶子放置魚隻,但大多數的情況是那些埃及再未離開牠們被採集時裝入的塑膠袋,採集者一天會幫牠們換幾次水,埃及神仙只能長時間在這緊迫的環境苟延殘喘。
●由部落到伊尼里達(Puerto Inirida)
無論是在哥倫比亞境內或委內瑞拉(當地出口商近年停止營業)採集的埃及都會先被運往哥倫比亞的伊尼里達,等待被繼續送往波哥大。掮客前往各村落蒐集魚隻後再賣給伊尼里達的盤商,在這段期間那最初裝盛埃及的塑膠袋仍是牠們唯一的生存環境。
在伊尼里達的大型盤商多能提供埃及更好的環境,他們擁有可畜養數百隻埃及的池子;小的盤商提供的環境則比村落採集者好不到哪裡,一個房間、幾個塑膠桶要養數百條包含埃及到皇冠直升級等各種魚類。
Rio Inirida當地模樣,圖片引自http://www.oscarfish.com/forum/general-freshwater-advice/1964-humic-subtances-in-freshwater-aquariums.html?start=114
從河中被撈起到盤商畜養這段期間,不變的是水質。這個區域的哥倫比亞水質非常酸而軟,幾乎無法測到導電度或硬度,pH值落在3.5到5.0,埃及神仙早已習慣於生存在此看似極端的環境。
極酸的水能有效地抗菌。神仙魚的免疫系統無法抵禦強烈來襲、肇因於高密度畜養與不良環境的感染,不過在極低pH時病源是很少的。酸性水質也有助於將有毒的氨轉為較無害的銨。此原生水質是採集者與盤商能讓埃及神仙在交付出口商前維持不死的一大原因,然而當水質開始改變後,麻煩就開始出現了。
●由伊尼里達到波哥大(Bogota)
多數埃及神仙被運往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然後在短時間內牠們就被出口商運送到其他國家。波哥大的水質比起伊尼里達的pH要高,即使導電度與硬度仍低,這產生一個「進口國貿易商」的錯誤認知:「從波哥大來的神仙被存放在較鹼而硬的水中。」
●由波哥大到各國
波哥大的出口商知道埃及神仙來自非常酸軟的環境,所以他們的畜養池會準備經磷酸調整過的水,即使未經人工做水,因為水的硬度很低,放大量的魚隻在畜養池後水質自然會開始酸化。出口商知道神仙魚對於氨十分敏感,而為了避免在運送產生,在運送的塑膠袋水中添加磷酸讓pH低於5以使氨以銨呈現是一種常見的手法,pH在運送過程中會降得更低,Ted Judy曾經在進口神仙的袋中水測到pH僅4,這跟台灣的一間盤商操作手法很像,透過低pH來抑制細菌,並讓NH3轉以NH4+型式存在。
波哥大魚隻貿易出口商設備,圖片引自https://www.reef2rainforest.com/2015/12/14/altum-origins-shedding-light-on-the-supply-chain-of-wild-altum-angels/
這是剛進口的埃及神仙容易倒成一遍的原因,因為「進口國」的貿易商或盤商認為魚隻來自波哥大,所以他們準備了如同波哥大、pH較高的水質,但如前述,這實為錯誤認知。埃及神仙是敏感的魚種,當牠們開始被移往較高pH水體時,即使緩慢對水,病源仍開始猛烈爆發,歷經運輸後魚隻多半較為虛弱(想想從部落採集到伊尼里達牠們都被擁擠地裝在塑膠袋中),此時又面臨外在水質改變、病源爆發,內外相煎下,不少魚隻無法承受。
溫度可能是一個影響更大的因子。Ted Judy測量從原生環境撈起到抵達波哥大前塑膠袋內的「最低水溫」也不過攝氏26度,出口商池子的水溫則是29.5度,而多次測量原生環境的河水溫度皆介於29到30度。當本地進口商把埃及神仙放到低於27度的環境時魚隻就開始出狀況(Ted Judy以美國的觀點,當地盤商習慣把魚隻放到適合當地氣溫,例如25度的環境),這是非常多接觸過剛進口魚隻的人都有的痛苦經驗。
●Ted Judy的歸納與建議
Ted Judy認為過將野採魚隻放到水質迥異於牠們所習慣環境的速度過快是進口埃及容易出問題的原因,尤其當魚隻歷經運輸而虛弱不堪時。美國的水質跟台灣中南部較為相近,Ted Judy認為消費者盡可能不要讓埃及神仙進入盤商乃至於零售商的水中,在盤商硬而鹼的水質中待越久,魚隻染病機率越高,甚至不要等盤商的隔離檢疫過程,除非消費者能確定魚隻都被存放在正確的水質中。消費者因儘速將魚帶回並將神仙儘快放到酸軟、暖和的水中,在這種水質中檢疫,直到牠們開口,到此時我們才開始讓牠們適應我們居住環境的水質,在提升pH的過程中保持水的乾淨來降低病源爆發的機會。
Ted Judy觀察到的現象跟國內經驗吻合,國內在進口埃及神仙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在成體的適應上,所有喜愛埃及神仙的水族同好都是被他高聳、延長的背、臀、腹期所吸引,但每次國內進來的埃及神仙的體型都僅比銅板大一點的小魚,這並不是因為進不到成體,而是因為成體在適應的過程中傷亡非常慘重,相較下,小魚適應水質的能力反而較強;成體埃及也很容易因為水質變動而發生溶鰭的現象,那些曾經溶過的地方幾乎都無法恢復到原先最完美的模樣。最後,將運費納入考量,導致近來國內進的埃及多以體型小者為主,盤商與店家寧可再花半年的時間慢慢把牠們養大,這其實也反應了成體埃及在進口、適應上的難度,否則,有可以直接賣出的easy money為何不賺呢?
由於進口野生埃及的高風險、高難度,有人的眼光開始望向人工繁殖埃及神仙,這又開啟另一個有趣的議題,如何分辨?野生與人工表現是否有差?接著引發了一票玩家拿出各種道具觀察棟線有無斷線(斷棟)、背部顏色等等,就差沒拿出光譜儀與顯微鏡了。
Ted Judy文中提到一個不只適用在埃及神仙的水族運輸手法,即使用低pH的水運輸魚隻,目的在透過降酸使氨氮以毒性很低的銨(NH4+)呈現,同時抑制細菌。用低pH來抑制細菌生長的作法其實早被使用在我們生活上,例如料理。某些起司在熟成的過程即如此處理,讓能抗低pH環境的乳酸菌能夠生長,同時抑制其他細菌,優勢乳酸菌分泌細菌素 (bacteriocin)能抑制或殺死其他微生物。低酸鹼值的手法也被國內一間水族盤商所採用,以提升魚隻存活率,但老實說......這讓接手的後端零售店面十分頭大(店家表示:「囧rz...」)。
每個水族愛好者都會看到「現象」,例如埃及進來的都小隻、剛進的埃及容易倒、運送的水質pH低等等,這些現象並不是天生或巧合,它們通常是原因的反映、是結果,要如何瞭解現象背後的邏輯、探索它們為何或如何產生,我們常常需要追本溯源,Ted Judy的文章讓我們能一路追溯至採集、運輸過程,不只更讓我們瞭解手中埃及的得來不易從而更加珍惜,也提供接手埃及前應該準備的知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