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魚身型跟紅鼻、紅頭剪刀很像,加上也有個紅鼻子,便宜行事拿紅鼻作為中文俗名,又由於這條魚來自緬甸撣邦南部的茵萊湖(不是歐洲萊茵河),故命名為「亞洲」紅鼻來跟「南美」紅鼻剪刀區別。

    雖然亞洲紅鼻是幾十塊錢的魚種,但野外族群其實受到威脅。亞洲紅鼻在被描述的當年被形容成「茵萊湖隨處可見的魚」,但由於農業活動以及茵萊湖面積大幅縮減,加上遭外來種如玻璃魚、吳郭魚獵食,使野外族群生存遭受嚴峻考驗,已被IUCN列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雖非主因,但牠們的生存困境商業採集也推了一把,故人工繁殖有必要性,這也是現在進行式,如同火翅金鑽一般,人工繁殖能抒緩野生族群撈捕壓力,但惡劣的原生環境要如何改善還須倚賴當地政府,否則前景仍不樂觀。

    雖然來自東南亞,不過亞洲紅鼻所生存的茵萊湖Inle Lake是海拔將近900公尺的高原湖泊,根據On lampreys and fishes: a memorial anthology in honor of Vadim D. Vladykov一書81頁所述當地環境,茵萊湖三月湖水溫度為攝氏22度,該地年均氣溫為23度,所以並不適合將高溫魚種概念套用在亞洲紅鼻上。以店內夏天偶爾破30的水溫雖不致命,但已不適合繁殖,國外甚至有「超過25度繁殖就會失敗」的回報。茵萊湖平均水深2.1公尺,大部分水域清澈見底(還長滿金魚藻),故飼養牠們時無須做水色。

    最近來店的客人或許發現店內有兩缸亞洲紅鼻,一缸幾乎都沒有顏色,另一缸大部分魚身已泛藍光,紅色尾鰭明顯,有客人問是不是因為下缸時間長短不同或兩缸水質相異?其實正解是......一缸都公的,另一缸大多是母的(不要問我為什麼,兩批還是不同來源呢XD)。亞洲紅鼻公母差異很大,紅尾藍身只出現在公魚身上,母魚體色透明帶橄欖綠。洩殖孔附近的黑點不是魚隻便秘,而是母魚特徵,未適應環境、未成年的公魚仍可能出現母魚般透明體色,此時黑點就是很好的辨別方法。習慣在植物、葉子間交配,小榕、金魚藻這類水草都能用來掛卵。

    如同很多亞洲小型鯉科魚,亞洲紅鼻容易感染胡椒病,例如第一張圖片的公魚即輕微感染,一般這種程度的胡椒很難用肉眼發覺。除此之外,我覺得不難飼養,想嘗試繁殖的朋友或許可以把牠們列入考慮。

留意臀鰭後方的黑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ldfishfamil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