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濺水魚學名為Copella arnoldi,其中屬名Copella是為了紀念生物學者Edward Drinker Cope,而種名則是以採集紅翅濺水魚樣本者J. Paul Arnold命名。網路上可以找到把這條魚的學名標示為Copella metae的中文網頁,那是錯誤的標示,metae是指黑帶(褐線)濺水魚。

紅翅濺水魚在1912年就被發表,來自南美亞馬遜流域。棲息於小溪或支流,水有微微顏色,但不至於到黑水的咖啡色,水面上多覆蓋植物,這也讓他們衍生出有趣的繁殖方式。

有關紅翅濺水魚的大小眾說紛紜,iFish表示可達九公分是各資料中最大的,然而Fishbase標示的最大長度3.5公分絕對屬錯誤數字,SerioulsyFish數據則是4.5到5.5公分。小店自己觀察的紅翅濺水魚大多在5公分以上,但尾鰭怎麼拖應該都不會破7公分。

母魚

紅翅濺水魚公魚較大,母魚較小,背鰭大小有明顯差異,公魚在背鰭、臀鰭與尾鰭都有的紅色表顯是母魚少有,臀鰭的形狀公母也不大一樣。公魚的顏色會變化,在跟其他公魚競爭或發情交配時體色會變得十分黝黑,好像墨水筆壞掉了滴在濕紙巾暈開那搬,髒髒的黑色。

發黑狀態的公魚

觀賞濺水魚獨特的繁殖方式是飼養這類魚隻的樂趣。在原生環境中,配對的親魚會一起跳上下垂於水面的植物上,跳躍高度甚至可以達到十公分,親魚在葉子上產下一顆顆透明的卵,跳到植物上的母魚每跳一次可以產下5-8顆卵(各網站數據不同,也有10~12),母魚一排完卵一旁的公魚馬上播種其上,接著兩魚再一起跳回水中,這樣的躍起行為重複多次直到母魚將體內卵排完,最後卵量可以在100~200之數。母魚的工作到此結束,之後公魚仍會駐留在黏好卵的植物下方水中,不斷地用尾鰭撥水到上方葉子的魚卵,讓魚卵能保持濕潤,這個潑水的行為就是中文濺水魚的由來(事實上,濺水魚英文俗名splashing tetra也是相同的意思)。潑水的頻率大約每分鐘重複一次,時間持續36~72小時直到魚卵通通孵化、仔魚落入水中。

 

那麼在我們魚缸這種人工環境呢?「生命會找到出路」,即使魚缸裡沒有垂吊的植物葉片,濺水魚仍然會找到地方繁殖,地點多半是...缸壁。親魚會將卵產在缸緣高於水面處,但記得文章前面提到濺水魚的跳躍高度可達十公分嗎?所以魚缸加蓋是必須的,否則很容易撿到一邊纏綿一邊走向死亡的魚乾,雖然以人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浪漫(俗稱「馬上風」?)

 

十分容易接受人工餌料。打鬥不嚴重,可以小群混養以觀看公魚爭鬥時的表現。環境設置上記得加蓋防止跳缸。

吃完tropical soft line凸肚模樣


 


 

最後,大家是否注意到濺水魚的尾鰭上下是不對稱的呢?據說這形狀有利於拍水潑卵呢!

延伸閱讀:
1.serioulyfish: http://www.seriouslyfish.com/species/copella-arnoldi/
2.fishbase: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0741
3. 南美之森論壇:獻給我們最親愛的濺水魚,Copella屬的鑑定問題,南美之森論壇http://bbs.tropica.cn/thread-393039-1-1.html
4. iFish: 你怪異就算了,生個娃也玩高逼格https://read01.com/zh-tw/kkLeN.html#.WgLQX2iCyUk
5. https://www.thespruce.com/spraying-characin-4057002
6. https://sta.uwi.edu/fst/lifesciences/documents/Copella_arnoldi.pdf
7. https://voices.nationalgeographic.org/2013/09/27/fish-that-lay-eggs-out-of-the-water-freshwater-species-of-the-wee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ldfishfamily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