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魚隻原生環境水質」是觀賞魚愛好者中的主流派,魚缸中的水質參數,例如pH、硬度、溫度越接近魚隻原來在野外的生存環境,對魚隻的表現、體色、繁殖力、存活率都有正面幫助,這不只在實驗室被證實,也符合水族愛好者長久以來的觀察。然而,我們要仿照原生環境只有「水質」嗎?如果連「缸中水草」都特意挑選符合他們原生環境的,對魚隻會不會更有助益呢?
巧克力娃娃(Carinotetraodon travancoricus)來自印度喀拉拉邦發源於西高止山的13條河流,這些河流裡有茂密的水草。2015年Anupama. K.M與 M. Harikrishnan觀察到Pampa河裡的巧娃似乎很常出現在Cabomba屬(穗蓴屬)水草間,於是他們對兩種不同草與巧娃飼養存活率的關係做了研究。他們以一公升一隻的密度,將巧娃飼養飼養在魚缸中,在缸中以高、中、低三種密度種植Cabomba屬水草,再用高、中、低三種密度只種金魚藻(在印度屬於外來草種),另外兩組不放水草做為控制組,八個組別皆豐年蝦餵食,觀察不同組別的巧娃存活率是否有差異。研究發現飼養21天後,種植Cabomba屬水草的組別按水草密度巧娃存活率分別為96%、98%、72%,種植金魚藻的巧娃存活率分別為為:44%、55%、53%。未種植任何水草的兩個控制組巧娃存活率分別為16%與40%。
綠菊與紅菊是國內常見的兩款水草,他們就是Cabomba屬。研究者認為水生植物有助於提供魚隻食物(例如培養可成為獵物的小型甲殼類),並提供魚隻藏身與繁殖之用,亞成魚、幼魚也因此有較高的存活率及成長率。研究者的結論雖然可以解釋有無水草對魚隻存活率的影響,水草提供食物與住所自然有助魚隻存活,這很好理解,但該研究無法解釋為何兩種不同水草仍讓存活率有這麼大的差異,紅菊、綠菊可以提供藏身、培養浮游生物,難道金魚藻就不行嗎?
還是說魚隻其實認識哪些是原生環境的水草,有家鄉的味道比較不容易緊迫?研究者並沒有對兩種水草影響存活率的差異做出確切解答,「家鄉的味道」是小編亂猜的。不過,以後在挑選魚缸水草時或許可以優先選擇魚隻原生環境中存在的草種,至少,在飼養巧娃時可以多放幾盆綠菊到魚缸裡。
最後,雖然水館巧娃很常見,但因為棲地被開發,以及過度撈捕,巧娃已經被IUCN列為脆弱(Vulnerable)的物種了。
下面是別人跑到印度克拉拉邦拍的巧娃原生地影片,可以留意一下裡面的水草。
ref.
Anupama, K.M. and Harikrishnan, M., Improved survival of Malabar puffer fish, Carinotetraodon travancoricus (Hora and Nair, 1941) in planted aquaria, Int. J. Environ. Sci., 2015, vol. 6, no. 1, p. 138.
論文PDF檔請見:http://www.ipublishing.co.in/ijesarticles/fourteen/articles/volsix/EIJES6016.pdf
留言列表